採購碳權中鋼集團先行 多數鋼企仍隔岸觀火
|
2015/12/28 SteelWorld全球鋼訊網 張校綸 報導 溫減法已經開跑,但鋼鐵業採購碳權仍處於停滯觀望階段,了解市場人士說,越早進場採購碳權價格越低,越好進場價格越高,各鋼廠若繼續抱持隔岸觀火心態,最後必被灼傷。 立法院今年6月15日三讀通過溫減法,母法規定企業若年排放CO2量超過25000噸即列管,包括鋼鐵、石化、電子等產業皆為排放大戶,因此,溫減法實施後受衝擊也最大。 根據溫減法規定,企業若超額排碳,可罰超額量3倍市價,但以每噸1500元台幣/噸為上限,另外,若排碳量登錄不實的企業,還將罰20~200萬元以下罰鍰並要求限期改善,未改善者將按次處罰,情節重大者可勒令停工、停業。 另外,同樣也是中鋼集團旗下的中聯爐石資源公司,之前也向每公司中鋼,購買了2萬噸碳權,中龍、中聯相繼購買碳權,顯示中鋼集團了解到碳權的掌握,攸關往後競爭力的展現。 粗估中鋼1年排碳量約1800~2000萬噸,遠超過溫減法所規定的25000噸上限,業者說,排碳量的計算主要以企業用電量為基準,因此,除了中鋼為排碳大戶外,電爐鋼企也是要角。 相對於中鋼集團對減排和碳權採購的積極度,國內其他鋼企明顯慢了好幾拍,業者說,碳權買價低,鋼企競爭力越強,碳權買價高,競爭力便弱化,而早進場又是壓低買價的不二法則。 |
----------- 更多訊息請上Steelworld全球鋼訊網《碳權專區》----------- |